我出生在寧靜的雨港基隆,長在繁華的臺北市。那個時候的臺北很純樸,左鄰右舍每天見到的長輩先進們,為着他們簡單的生計克勤克儉,兢兢業業。那一代的人,手心常年有老繭,指甲縫裏的泥土是洗不掉的。我的父母親也是在這個大環境中辛苦勞碌,奉獻自己的一生;他們篤守傳統文化教養,從小教導我們兄弟不取巧、不徇私、規規矩矩、努力上進,纔會有好前途。
家裏承繼着先祖傳下來的傳統信仰,認為只要腳踏實地的作人處事,必能得到祖上的蔭庇保佑。成長過程中,我從未涉獵過任何別的信仰。只記得很小的時候,去過住家附近的教堂,依稀記得的是上主日學有糖果吃,聖誕節也很熱鬧。中學期間,有 一兩 次受邀去學校附近的教堂,但是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。我不知從那兒來的觀念,總認定這一個外來的宗教,是「洋教」,沒有接觸的動機,也沒有任何的交集。
求學過程中,出現了一位影響我極為深遠的人;小學五年級的老師雖然平凡,但在我幼小的心中,卻舉足輕重,甚至左右了我的人生規畫。那時候的升學環境,競爭得非常激烈,許多同學都是白天上課,晚上補習,生活就在無數次的模擬考試中度過。各科老師的要求、責難、嚴管,甚或打罵,更是司空見慣,只為提升再提升我們的成績,好使我們進入更好的中學。
這位老師卻與眾不同,雖然也非常嚴格,但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富有愛心。他對學生的愛,不是普通表面的,常觸及我們小小的心靈。他的許多小動作,可以讓人深受感動。好比他會實際的幫助貧困的學生;有一次,他在非常嚴厲的責罰一位同學後,竟然傷心的哭了起來…,點點滴滴都在我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。他的榜樣讓我暗暗立志,將來也要作這樣一位好老師,啟迪人的智慧,指引人走正路。還是小學生的我,對傳道、授業、解惑的實際含義並不是完全了解,但是作一個「好老師」的想法逐漸根深柢固了!
我的志向在高中畢業後逐步實現,我以相當高的分數如願考上臺灣師範大學。日子過得很開心,我享受我定義的自由發揮的生活,先後參加許多社團,如國樂社、語言研究社和話劇社。我有許多登臺表演和比賽的機會,求學四年當中,每一年都登臺演話劇,多次擔任男主角。參加辯論比賽,也獲得校內外各種優勝和個人獎。國樂團登臺表演也是家常便飯,四年級的時候還擔任國樂社團指揮,帶着樂團得過音樂比賽優等獎等。這許多種種的記錄,把我的大學生活點綴得多采多姿。
一開始,舞臺表演著實讓人興奮。只是那種讓人略有醉意的滿足感,很快就褪去。—待續見證人:譚光鼎(轉載自「福音見證」第十二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