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月三十一日,國內國外全球24小時守望禱告,國內參與人數約85萬人,國外東方主持的六個網站共參與人數39577人,分7341小組,國外西方主持的五個網站共參與人數24751人,分5273小組,總數加起來共914328人(12614小組),此數位尚不包括資訊觸及人數(國外11網站觸及人數約一百萬)。感謝主作為!
盼望有參與禱告之百萬兄姊,堅定持續,繼續努力,參與4/1–21之21天守望禱告(unceasinglypray.org)。
清明適度謹慎自守
「萬物的結局已經臨近了,所以要清明適度,並且要謹慎自守,以便禱告。」(彼前四7)
根據達秘,倪弟兄和李弟兄,彼得前後書的主題是神行政下的生活。(彼得前書生命讀經第30篇)這行政不是指來世或永世的,而特別是指今世的。今天的疫情,已遍及全球。人類整體從未有一次面對如此嚴峻考驗。這乃是出自神行政的手。
不光這次疫情,今天的環保問題,人口問題,難民問題,經濟問題,國際問題,一切都是無法解決的問題,這一切都說明「萬物結局已經臨近了」。在這時刻,全人類落在憂慮恐懼中,上至國家元首,下至普通百姓,皆擔心前途如何。
主的話說我們要「清明適度,並且要謹慎自守」(彼前四7注1),即「有健全的心思,有清明的心思,能正確且透徹的明白事情,不受打岔」(彼前四7注2),並「心思寧靜清晰,能領略神在救恩裏的經綸」(彼前一13注2),「不受懼怕,憂愁以及任何罣慮的攪擾」(彼前一13注2)。
這是我們在疫情下生活該有的態度。正如一位弟兄說,在這時期,少看點新聞,多讀點聖經,少憂慮衣食,多參與禱告。
以便禱告
這種寧靜的生活,清晰的生活,不懼怕的生活,不憂愁不罣慮的生活,目的是「以便禱告」(彼前四7)。
禱告是生活的中心,是生活的目的。「這等於主所說的要儆醒禱告」(彼前四7注3),這種禱告是「要儆醒守護的」(彼前五8注2)。仇敵會趁我們鬆懈之時,突然襲擊,故我們的禱告必須持續,不能鬆懈。
疫情之下,不能出門,家庭心理輔導教人與家人要有優質時間,定時、定點。我們向神的禱告時刻,更應定時、定點。
我們要有正確的生活,不是為着保持心理平衡,乃是為着「以便禱告」;我們不受事情打岔,不是為着網上浪費時間,乃是為着「以便禱告」;我們不懼怕,不是因着態度樂觀,乃是為着「以便禱告」。
彼此相愛
接着下來,四章8節說:「最要緊的,是彼此熱切相愛」。趁此時機,我們要抓住機會,實行新模式召會生活,這生活的中心,就是彼此相愛,一對一的彼此照顧。「彼此」一詞ἀλλήλων,在新約用得最多之一章是羅馬書十二章5,10,16節,描寫真正召會生活,乃在彼此互相。
趁着不能見面,抓緊機會,在網上和手機上實行新模式召會生活,彼此照顧;這是「最要緊的」(彼前四8)。我們要以主的話「彼此供應,作神諸般恩典的好管家」(10)。
接下來五1|4,說到召會中的牧養。「務要牧養你們中間神的群羊」(彼前五2),這裏的「群羊」,不是一大群羊,按原文直譯是「小群」(彼得前書生命讀經第32篇)。換句話說,就是三三兩兩的群。今天網路三三兩兩的社群聯繫,正能成全此生機之牧養。這些「小群」,就成了「活力排」。
「作長老帶頭如此是群羊的榜樣(彼前五3),以活力排牧養聖徒。」你們眾人也要如此「彼此相待」(彼前五5)。這就是真正的新模式的召會生活,也就是今天神命定的路。
傳揚福音
在這危機時刻,我們要「服在神大能的手底下」(彼前五6),並要「以謙卑束腰」(彼前五5)。
我們需告訴人,叫他們看見他們不能依賴無定的錢財,要在神大能的手下服下來,並要轉向神,「使祂到了時候,可以叫你們升高」(彼前五6),使他們能度過難關,轉危為安。
在網上廣傳福音,多發送聖經節,主動接觸人。更要告訴他們「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」(彼前五7)。在這時刻,沒有人能解除人的憂慮,只有神能除去「憂慮」,即「一生全部的憂慮,整個人生及其一切憂慮」(彼前五7注1),向他們講說人生的奧祕。
抵擋仇敵
除此以外,在這時期,魔鬼的工作到處橫行,殺傷人的身體和魂,「如同吼叫的獅子,遍地遊行,尋找可吞喫的人」(彼前五8)。
「我們要儆醒禱告,不但為外邦人禱告,也要為弟兄姊妹禱告,求神保守眾人,脫離災害,不被仇敵吞喫,叫他們靈,魂,身體,得蒙保守,直到主耶穌基督來臨時候」(帖前五23)。藉着禱告和關懷,挽回許多失落的聖徒,恢復交通。
紀念眾弟兄
最後要為全地主的兒女禱告,因為「在世上的眾弟兄,也是遭遇同樣的苦難」(彼前五9)。
特別要為病倒的,有需要的,落在各樣苦難,不論是身體的,經濟的,心理的,家庭的,困難的,使他們「暫受苦難之後」(彼前五10),經歷主「親自成全你們,堅固你們,加強你們,給你們立定根基」(彼前五10)。
願神「諸般的恩典」(彼前四10),「全般的恩典」(彼前五10),「真實的恩典」(彼前五12),在這非常的日子,加強我們,叫福音廣傳,聖徒受成全,召會得建造。
「願榮耀權能歸與祂,直到永永遠遠。阿們」(彼前五11)。(余潔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