答應主呼召 前往全地去(四)

在這艱難的環境中生活,禱告是我惟一的憑藉。第一週碰到沒水、沒電問題的時候,我常打電話給房東抱怨;然而房東卻回應說,那是我們自己的問題。我為此向主有許多禱告,在禱告中主很深的光照我:我的情形就像這座城市,外面看起來相當不錯,有許多高樓大廈,但是仔細一點看,基礎設施卻很差,旣沒水又沒電。在過程中我就向主承認,自己的光景確是如此,儘管外面看起來很不錯,聚起會來也有模有樣,但真正論到操練時卻不是這樣扎實─當人需要我供應時,往往沒有東西可以供應他。最後主向我啟示,我需要轉向祂並倚靠祂,因為祂所注意的並非外面的事物,而是我這個人。當我這個人向着祂是對的,祂自然在外面的環境中備齊一切,為我們効力。

經過這六年在印度開展的經驗,我想給臺灣青年人的建議是:心胸和眼界需要更加開闊。根據我這幾年的觀察,臺灣這幾年進步較慢,漸漸被其他國家追過,以印度市場為例,卽便印度人作生意的特性是不按牌理出牌,但韓國、日本甚至中國大陸都很積極的在開拓當地市場;反觀在臺灣的青年人身上,卻較少看到這樣的積極度。我個人建議可以出去一些國家看看、開開自己的眼界,也會讓自己在一些事情上有不同的思考空間。例如在巴基斯坦,作一件事就必須要作很多次。你若需要一桶瓦斯,可能需要跑許多趟纔能如願;辦個戶頭可能要一而再、再而三的打電話給銀行,等個兩、三個月戶頭纔能辦出來。

當我(董姊妹)為着婚姻奉獻尋求的時候,擇偶的心願就是弟兄要有海外開展的心志。因此當我們開始交往時,就定意要往海外開展。當時因為弟兄還在當輔訓,必須等到他的服事告一段落,所以我在結訓後也服事了一年。在那一年我們的身體都出了一些狀況。在我這一面,我的膝蓋很不好,從訓練時就都要坐電梯;甚至服事那年,上樓到姊妹之家都沒有超過十次,因為身體的緣故使我根本沒辦法上去。而我弟兄則有眩暈的問題。那時,當面臨報名海外開展的時候,我反而猶豫了。並不是心願的問題,只是裏頭擔心:「主呀,我們是要去服事的,但是我很怕變成別人的負擔。」所以報名的時候,一面我知道這是理所當然;另一面又會擔心,主呀!這怎麼辦?而變得有點膽怯。一次禱告時,主給了我一首詩歌,歌詞說到:「信而順從,因為除此以外,不能討主的喜愛,惟有信而順從。」(詩426)我當下就覺得很感謝主,並學習不看我們自己的情形,信而順從的報了名。結果非常奇妙,我們一去,因着印度的環境乾燥,我的膝蓋不再疼痛,他暈眩發作的次數逐漸減少,甚至我們的過敏也都痊愈了。感謝主!雖然我們一開始沒有想要去印度,但是主總有祂的美意。

印度跟臺灣很不同,在當地作任何事情都會不斷變動。若要申請一個東西,在臺灣只要照着程序跑就行;然而在印度,卽便有固定的程序,申請成功與否還需看辦事的人的心情:他若是不喜歡你,你就會被百般刁難;相反的,他若喜歡你,你可能連文件都不必交齊就可輕易通過。並且,雙方在時間觀念上也有很大的差異。有一次我們買家具,和老闆約定下午三點送來,但他竟然十點纔送過來!這種情形如果發生在臺灣,肯定是一件大事,但在印度卻非常普遍。由於彼此生活模式落差極大,剛去的時候天然的肉體就常常被挑動。我常心想:「作人怎麼這樣?也不會說句對不起。」後來因着主的光照,我漸漸脫離消極的感覺,學習在這段時間內規劃其他事情,不讓時間白白溜過。當你在那個環境下生活,自然而然會有度量去包容別人,完成事情上也會比以前更加積極。那段時間裏,我常常唱補充本詩歌四百二十九首的其中一節,其內容說到我們的生活乃是:「每天非我所願,日子多麼富於挑戰,不許安逸、自憐,與人同情,與人同行;祂供應生命糧、生命活水、一切動力。帶人走出黑暗,多少生命因此轉換;祂能力來覆庇,天天怯場,天天強壯,祂能力來覆庇,天天怯場,天天強壯。」每當我唱這首詩歌,便十分受激勵,得以在各種環境中過生活,接受從主而來的度量去包容別人,也較以往更為積極迫切。-待續(董牧群  董方郁文)(摘自「美地季刊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