倪柝聲弟兄在海外非常有名,只要是有心尋求的基督徒一定認識他,因此大部分來詢問的人都是基督徒。然而,他們只是片面地認識倪柝聲,認識他所說生命的經歷;當我們題到「喫喝享受主」或「享受基督」,他們或許還能接受。若題到聖經中沒有所謂的「天堂」,有些人就開始為難;要是再題到「召會」或「神成為人,為要使人成為神」,他們就完全無法接受。通常我們的傳講過程會視狀況而定,因有些基督徒對真理反應很好,卻不容易全盤接受。
雖然並非每地都順利設立召會,但對我是相當好的操練。三月中我在斯里蘭卡停留一個月;印度及斯里蘭卡的風俗和生活習慣很特別,有些人對宗教較敏感,因此當地聖徒開展上常被侷限在基督徒的社區裏。他們希望其他團體的聖徒能彀到我們中間來聚會,所以傳講上較着重真理的分享。那裏每個宗教團體的生活方式不同,基督徒、印度教徒和回教徒等個別居住在自己的社區;因此傳福音的過程不太順利,常遇到難處。
首先,幾個較保守的州特別立法,不能強迫他人改變信仰。但是「強迫」這詞的定義是很模糊的;若人願意相信,家人卻反對的話,他們往往會硬說成「被你強迫而信的」,這對福音的傳揚是一個很大的攔阻。再者,有些聖徒會害怕向回教徒、印度教徒傳福音,所以我們需要就着聖徒的情形來作合適的配搭。
之後我又到別州去開展另一個城市。當我回到家時,姊妹已經回臺灣生孩子了。我纔發現這一年真是跑了許多地方,去過密拉特(Meerut)後已經是二○○八年一月了。另外我也察覺到,印度全國通行的語言過多,在不同的州可能就有不同的語言,因此有繙譯服事的需要。
二○○九年開始,印度的福音工作有一個大的轉捩點。根據使徒行傳的記載,保羅和巴拿巴曾說:「看哪,我們就轉向外邦人去。」(徒十三46)當時,使徒們被猶太會堂裏的人棄絕,他們的工作便開始轉向。如今,弟兄們開始吹號:要去得着外邦人。因為印度的基督徒人口二千多萬人,僅占全部人口的百分之二至三;反觀印度教徒動輒十億人,回教徒也有一億人,弟兄們認為應該要去傳福音給這些人。因此我們的行動隨即轉彎,並開辦成全訓練。這訓練不僅要成全人去接觸基督徒,更要成全人去傳福音給外邦人。印度雖然幅員廣闊,工人卻少,無法應付其廣大的需要。而我們作工的方式是藉着聖徒們的推廣,使周邊召會的聖徒產生渴慕,並以一地為據點來實施訓練。感謝主,聖徒參訓的人數越發增多。
從這一年起,主在印度的行動,主要分為南北兩個區域。由於南方的基督徒人數多,接觸的對象大多是基督徒;而北方的基督徒人數少,大部分接觸的對象是印度教徒,可見北方是一個廣大的禾場。弟兄們便盼望將南北兩地的人口特點作出一個模型,以成全人來傳福音。因為照聖經來看,召會的興起是藉着傳福音而產生出來。於是這一年我們開始加強福音的傳揚,目的就是帶更多外邦人得救而產生召會。
最令我印象深刻的,是一次在南方舉辦的一週成全訓練。這次訓練吸引了許多聖徒參加,其中多數要來一趟並不容易,他們須花長時間搭火車纔能彀抵達會場。因着對福音有負擔,每位都願意付上代價前來參加訓練,聖靈也藉此機會成全他們。順帶一題,在每場特會或訓練中,弟兄們不會事先告訴你等下要釋放甚麼信息,就連內容也都是當場纔決定的。所以聚會一開始,弟兄們會突然說:『某某弟兄,請你來講這個。』這時候被點到的弟兄就要站起來釋放信息,這樣的情形使得配搭不久的年輕同工很緊張;因為不知何時會被指名,也不知道下一秒會出甚麼題目請他講。在生活方面,這個訓練不僅把不同背景的人調在一起過生活,有些人更是來到訓練中纔受浸的。大部分學員都來自印度南部的鄰近召會,所以他們在文化、語言等差異不算太大;來了幾次就可以進入狀況,並豫備好與其他弟兄姊妹相調在一起。
此訓練重點不在於傳福音的技巧,我們沒有教導他們傳講「人生的奧祕」,而是訓練他們「過一個享受主的生活」。一週下來,他們被聖靈充滿且充溢,自然而然就對眼前的開展地滿了負擔,幾乎全部的人都把回程的車票給退了,決定在訓練結束後繼續開展三週。三週中,他們把訓練裏享受主的生活在當地完整的複製出來。有兩位姊妹在街上傳福音時,一位路人問她們說:「你們看起來很喜樂,可以告訴我是甚麼原因麼?」她們就和他分享,並傳耶穌基督為主。可見福音對於她們就是生活,她們的生活就是福音。-待續(董牧群 董方郁文)(摘自「美地季刊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