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從小出生於傳統家庭,是個聽父母話的孩子;父親是沉浸於風水算命之虔誠道教徒,常常帶全家至各大小廟拜拜,拍照留念。在教育方面,他讓我們自由發展,但也給我們一些指引,因此我多半採納父母的意見。對我們的成績他要求不高,但對美術標準卻高,非得優等不可,因此我熱衷於繪畫,時常代表學校參賽與有榮焉。其他時間天天守着電視節目,對卡通及戲劇名字、人物、劇情瞭若指掌;或在家裏畫畫、寫書法、練藝術字無師自通。我家門禁嚴苛,若有好友邀約出遊全被母親拒絕,認為孩子不在視線範圍內容易出事。童年生活僅與姐弟同玩耍。
有一次破例與一位國中同學參加聖誕節,當日見大家一排排坐在長椅上唱詩,聚一段落後,神父頌詞,舉杯謝神,全體到神父前取餅、接受點水祝福,這是我接觸耶穌團體之第一印象。國三那年,想讀設計或美術學校,父母卻說:「那是吃沙的行業,不要去讀,以後很難找工作。」討論後,就選擇醫護,並說服自己當真喜歡這行業。求學過程,卻讀得毫無成就感、悶悶不樂。但住外面重獲自由,為排除煩惱憂愁,開始尋找撫平之法。一次社團博覽會中,聽見佳音社播放美妙詩歌,有位親切學姐笑容滿面,並送福音小卡予我,心想「為何這位學姐如此快樂?」基於好奇接受邀請,參加迎新活動,從中認識了幾位基督徒朋友。這社團牧師、傳道多講如:建立人際關係、體驗盲人、關懷弱勢族群、生命探討等題目,卻少帶領人認識神,接觸了一年多仍不會禱告。外面活動充實,但內心常感有缺。我問社長:「能帶我認識神或是到妳聚會的教堂嗎?」,她則回答:「教堂跟這裏的聚集一樣,要去教堂這裏就是了。」—待續(東山區 陳虹儒於2011.5.14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