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是這一代了!已準備好了!
今天是主日,但是猶太人是守安息日,所以在耶路撒冷的聖徒白天要上班,主日聚會也就因此挪到晚上。至於我們,晚餐以前還有緊湊的行程。事實上,今天是重頭戲,我們要進耶路撒冷古城:聖殿山(Temple Mount)、哭牆、隧道、聖殿重建委員會(Temple Institute)。
聖殿山範圍不大,占地不超過50英畝,目前由阿拉伯人控制,其上有兩個着名的清真寺,一個金頂,一個灰頂。因為猶太人相信這也是所羅門第一聖殿、所羅巴伯重建第二聖殿的所在,所以這也必然是重建第三聖殿的確切位置。搶奪其所有權自然而然就加劇了以阿之間的衝突。事實上,這是全球不穩定的深層主因。導遊告訴我們,這幾年穆斯林越來越敏感,他們甚至會跟在觀光團旁邊,若是聽到「聖殿」這個字,就會趕人離開。他們目前正對下一代洗腦,要兒女們相信所羅門的聖殿未曾存在過。
進聖殿山的規矩頗多,除了穿着不准暴露以外,任何宗教類書籍,包括聖經、詩歌都不准帶,導遊不准題到「聖殿」一辭,伴侶不准有親密行為,夫妻甚至不准牽手,當然,也不准搞笑。有一個小姊妹在金頂前照了一張比較輕鬆的照片,就是那種身體歪一邊,一條腿側邊翹起的動作,很快的就被噓聲禁止。最誇張的是,Meimei買了一個有以色列國旗圖案的蘋果手機外殼,在過安檢時也被要求暫時沒收。
雖然穆斯林想篡改歷史,但是考古學家的發現讓他們的企圖顯得荒唐幼稚。聖殿山這個地方歷經多次重建、改建、擴建,猶太人、羅馬人、阿拉伯人、十字軍、鄂圖曼帝國都在其上大興土木過,所以耶路撒冷是一層蓋在另一層上的。不難理解,就算是今天打掉重蓋的建築,大部分的人也會選擇在原初的地基上擴建,更別說是古代了。難怪探勘、挖掘埋藏在古城以下的祕密對考古學家來說是如此令人着迷。舉例來說,位於南側的灰頂(Al-Aqsa Mosque,阿克薩清真寺)曾經在1927年因地震損毀,當時至少有兩位基督徒考古學家進入寺內拍了照片,現存美國國會圖書館。通過碳定年檢測,他們發現屋頂內有一些香柏木梁椽,可回朔兩千年前,估計很有可能是曾經早先被用過再重複使用的建料。
古城東側的金門(也就是書珊門、美門)也挺有意思,目前我們看到被封住的金門,是西元十六世紀時鄂圖曼帝國蘇萊曼一世的作為,據說他封住此門的動機不僅是用作防禦,也是要阻止彌賽亞的到來。他還在門外蓋造墓地,以為這樣,作為彌賽亞來臨前的先鋒以利亞就不得通過。想想真令人莞爾,對於宗教徒,什麼事都在物質界裏打轉。據說,以色列一位考古學家曾經無意掉入金門外一個八尺深的洞穴中,他看到一個由五塊楔形巨石合成的拱門,那很有可能就是主耶穌騎着驢駒進耶路撒冷所通過的門。也是民數記十九章3節中的紅母牛,被牽到營外被宰殺所通過的書珊(Shushan,Susa)門,預表基督得在城外被釘;也是行傳三章的美門,彼得醫治的瘸腿就是在那裏走着跳着讚美神。當然,這個洞穴不得繼續開挖,目前已被封住。
關於聖殿山,還有太多可說的,不過我既非史學家,也不諳考古,光把史實搞懂就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,先停在這裏吧。那天在聖殿山那種緊張的氣氛至今還記憶猶新,加上廁所沒衛生紙還要收費,我們其實都樂於快快離開。
走出聖殿山,我們來到西牆,這裏我得解釋一下,這面牆並不是聖殿的外牆,這堵牆是大希律擴建耶路撒冷的平臺時西面的牆,我們平常看到猶太人,或是川普及家人,去禱告的部分不過185英尺長,約整個西牆的1\8,大希律擴建的部分有一半在地底下。提多在主後70年毀滅耶路撒冷時,聖殿是全毀了,其餘三面平臺上的圍牆也差不多都推倒了,他對這堵西牆手下留情的原因,是要為自己的勝利留下一個永恆的紀念。當然,後來蘇萊曼一世又重修這四面牆,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聖殿山四圍,就是他的傑作。這堵牆之所以是猶太聖地的主要原因,是因為聖殿被毀了,猶太人無法靠祭物得着潔淨,所以根據猶太律法(摩西五經)他們不能上聖殿山,只能到離聖殿山最近的西牆來哭訴禱告,他們一面為第二聖殿的被毀哀哭,另一面也為第三聖殿的重建禱告。這個地方男女分界,我同着姊妹們穿過禱告的人群,摸了摸眼前見證了帝國興衰的巨石,照了相,便找了個陰涼處坐下歇起腳來。感謝主,耶穌說,「…時候將到,那時你們敬拜父,不在這山上,也不在耶路撒冷。」(約四21)
下一站我們就要進到西牆下方的隧道裏去,在幽暗的地底下,我們會再一次看到大希律的豐功偉業。為了下隧道,弟兄們都得頭戴小帽(kippa),我也拿了一頂當紀念品。跟着導遊我們先進到一個導覽室,房間裏有多媒體以及可拆卸的立體模型組合,聖殿山大致可分三層,最底層是所羅門的殿,然後是大希律擴建的平臺,最後是現在的金頂清真寺。聽完簡介,我似懂非懂,大夥兒魚貫走進一人寬的隧道裏,一邊聽着導遊從耳機裏傳來的簡介。最令人歎為觀止的,是兩塊巨石,其中一塊高14英尺、寬44英尺、深10英尺,估計600噸重,我試着用全景模式照,可惜就「弧」了。想到這塊巨石的開採、切割、運送、安置等過程,那是何等驚人的工藝技術。按照常理,這麼大塊的岩石當放在低處奠基,沒想到,喜愛炫耀的大希律打破常規,把它放在15排石頭以上。原來當年就有面子工程。石縫之間都不需要粘合劑,一放就是千年,歷經四次地震仍屹立不搖。
隧道實在讓人印象深刻,比中國的長城還壯觀,但我們的確也走得很累,導遊體恤我們的輭弱,鑽出隧道以後帶我們走進一個教堂,苦路十四站的第二站,根據十字軍的說法是主耶穌扛起十字架的地方。休息過後,我們預備去吃午餐。預約的餐廳位於耶路撒冷東南的猶太區,導遊說從那裏俯瞰聖殿山視野很好,還有全耶路撒冷最乾淨的廁所,馬桶蓋能自動換塑膠坐墊,哈,姊妹們可興奮了。但是我們得向南走,穿過阿拉伯區(耶路撒冷分為四區,東北是穆斯林區,東南是猶太區,西北是基督徒區,西南是亞美尼亞區)。我們被囑咐要跟緊,小販會兜售,但大家不要停留,我把肩包抓緊,跟着聽話的大夥兒走出穆斯林區。
午飯時巴士同伴Regina告訴我,今天纔過半天,我們已經走一萬步了。飯後,在去聖殿重建委員會以前,我們還有時間自行逛逛,但是大部分的人都選擇坐在餐廳頂樓吹冷氣,我也不例外。
接下來,我們來到聖殿重建委員會,這個機構致力於重建聖殿的預備工作,包括聖殿裏的物件,像是燈檯、陳設餅的桌子、約櫃、預備祭牲的鍋鏟碗、利未人吹奏的樂器、祭司的衣服等等。末了我們也看了多媒體的建築藍圖,影片以兩句話結尾:This is the generation. The children are ready.(就是這一代了!孩子們都準備好了!)看到這裏我熱淚盈眶,主啊,地上的以色列人這麼急切要建殿,我們呢?作為屬天的以色列人,屬靈的殿建造起來了嗎?我們的下一代預備好轉移時代了嗎?他們在等我們啊!主啊,建造我們,把新婦裝飾整齊!
影片結束,燈光亮起,我拭乾眼角,走出導覽室。這裏有個不小的紀念品店,還有各式參考書,店內的鑰匙圈也是我看到最便宜的,我找到不少給孩子們的小東西。
勞苦征戰建國
今天終於要離開耶路撒冷這個宗教味濃厚的城市了,吃過早餐,照例先團體晨興、彼此洗腳,然後我們上行李。今天我們會先去以色列屠殺紀念館(Yad Vashem),然後往北到約帕吃午餐,飯後到特拉耶夫的Palmach Museum(姑且翻作自衛精銳部隊博物館吧)以及班古里昂博物館(以色列首任總理)。最後我們會到那坦雅,下榻在地中海邊的一個旅館。今天的行程聽起來跟以色列建國很有關係,所以我會把約帕的部分留到下一篇再說,讓我們來談談以色列的近代史吧。
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曾經在歷史上存在過不到五百年,從西元前1050931由掃羅、大衛、所羅門統治,所羅門時代可說是鼎盛時期。好景不常,之後王國分裂為二,北國以色列和南國猶大。北國先南國被亞述滅亡,而猶大於西元前586年被巴比倫攻克。
此後以色列這塊土地便在帝國輪轉下易主,這其中包括波斯、希臘(哈斯蒙尼王朝)、羅馬、拜占庭、伊斯蘭、十字軍、鄂圖曼、英國,而猶太人大多數就被擄或遷徙到了世界各地。作客他鄉的猶太人處境並不容易,尤其是西元五世紀基督教變成羅馬帝國的國教以後,因為是他們把耶穌釘了十字架;另一面,猶太人特別的規矩,像是守安息日、割禮、飲食的條例,讓他們難於被同化,顯得與人格格不入,也因此備受排擠。事實上,猶太人反而在阿拉伯人中間活得比較自在,這可能與一般人所以為的有出入。當然,這是在復國以前,而且別忘了,猶太人跟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撒跟以實瑪利,他們可是同父異母的兄弟。
根據聖經,以色列人想來令人心酸的流亡史,其實是因為他們對神不忠信,導致神管治他們的後果。照着神的眼光,以色列不只是祂獨特的子民,還是祂的妻子。但是就是在這麼折磨人的歷史中,這位從不改變的神一直照着自己的時間表在隱祕中作事,並保護祂的選民。以色列人的歷史事實上證明了,這位與人立約的神,如何對自己的話守信。
這本奇妙的聖經不僅預言了以色列人要亡國受苦,這本書也預言了這個國家會像枯乾的無花果樹一樣發嫩長葉,這就是指復國說的。事實上,第三聖殿,根據聖經的預言,也一定會被重建。這是所有的信徒所引頸期盼的,因為他們知道已過的預言如何已經得着應驗,以後的也要如此。
談到復國,我們就得穿越到西元後十九世紀末,約有三萬人從東歐因逃避反猶太運動歸回巴勒斯坦,這是第一波。與此同時,猶太人中間也開始出現一股錫安復國主義,後來,又有記者在報紙上提出惟有建立「猶太國」纔能從根本解決反猶太運動的問題。二十世紀初又有一波難民潮從俄國返回巴勒斯坦,以色列首任總理班古里昂也在這時回到以色列。很快的,特拉耶夫這個現代化的猶太城市,就在地中海邊成立了。
一戰接近尾聲,英國宣稱支持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。一戰結束,從十六世紀便統治巴勒斯坦地的鄂圖曼帝國也開始瓦解,國際聯盟便授權英國暫時託管巴勒斯坦。三○年代初期,因為納粹的崛起,第五波猶太人從中歐、東歐地區回到巴勒斯坦,因為為數頗大,約有二十萬,他們的回歸就加劇了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衝突。1936年阿拉伯人抗爭反抗英國的統治,要求自治並限制猶太人的回歸,至終英國為了平息阿拉伯人,便簽署了白皮書,嚴禁猶太人湧入,巧的是,這是二戰爆發前夕,正是許多猶太人正需要庇護之際。
然後就是我們所熟知的猶太人屠殺史,約六百萬猶太人在二戰期間被屠殺,納粹利用先進成熟的工業技術,製造了一個有效率的殺人機制,目的是在最短的時間內有系統地毀滅一個民族,想來至今仍覺不可思議,我們所以為的「人性本善」何等脆弱。
二戰結束一些倖存的猶太戰俘開始試着回歸,好些難民船抵達特拉耶夫以後卻又被迫駛至賽普勒斯。終於,這樣不人道的畫面被播放在螢光幕前,英國的背信終於引起國際關注;聯合國接手這個燙手山芋以後,於1947年11月29日宣佈巴勒斯坦分割方案,允許以色列、巴勒斯坦分別建國。阿拉伯人不同意這個分割方案,於是內戰爆發。無論如何,隔年5月14日,英國正式終止託管,班古里昂便在特拉耶夫宣佈以色列獨立建國。
很多人說,亡國了兩千年還能復國簡直是奇蹟,是的,單從以色列這個國家的歷史來看,你就能看到一隻在人類歷史中調度萬有的手,仔細回顧這一段歷史,真是環環相扣、缺一不可。
對以色列這個國家來說,兩件事攸關存亡:屯墾以及爭戰。當一波波移民回到這片土地上的時候,迎接他們的,並非奶和蜜,而是北邊的沼澤以及南面的沙漠。但因著相信聖經的應許,他們肯勞苦,甚至冒著罹患瘧疾、失去生命的危險,排乾沼澤地,或是在沙漠裏開出一個個集體農場。今天這塊土地確實是流奶與蜜之地,出產小麥、大麥、葡萄、石榴、橄欖、蜜棗、無花果,物產豐富,一應俱全。我們知道,這塊土地是基督的表號,基督是何等包羅萬有,甚至延展無限,但是若沒有人的合作、勞苦,終究不過是沼澤與沙漠。
另外,他們從建國隔天,就得面對周圍虎視眈眈的阿拉伯國家,歷經幾大戰役,像是獨立戰爭、六日戰爭、贖罪日戰爭等,都在軍力差距懸殊的情況下大勝,這不僅在於他們的高度危機感,更是在於神的主宰。今天以色列所有公民,不論男女,高中畢業以後都要服兵役,四十歲以
前都屬於後備役。Palmach是英國託管時期的以色列志願軍,他們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,志願接受訓練,主要負責維持猶太社區的安全,後來國家獨立以後,便併入以色列國防軍。在獨立戰爭中犧牲約兩千人,占舉足輕重的角色。基督徒生活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是爭戰的生活,天天需要與世界、肉體、己爭戰,惟有習慣爭戰的精銳部隊才能帶進國度。︱待續(DunLoring 莫張慧臨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