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於新模式的召會生活(一)

    馬可十二章一節給我們看見,神是有經綸、有計劃的神;今天你要栽種葡萄園,就需要有企業性的觀念,就是每一項不光要有計劃,還要照着計畫來完成。我不是說有了計畫就一定成功,但是沒有計畫一定不成功。總之,舊的召會生活模式,在繁增上很難有突破,再過五年差不多也就原地踏步;要有突破,就要有新的召會生活模式。新的召會生活模式不是光講一講就有了,乃是要花工夫把它架構起來。怎麼架構呢?

建立兩兩三三的活力關係

第一,就是要建立一對一的個人關係。建立一對一的個人關係,不是一個新的創舉、新的做法,乃是在使徒時代就有了,然而從君士坦丁大帝開始,就漸漸變質了。君士坦丁大帝把召會中的個人關係,變成了一個會。在他之前,召會不是一個會,乃是一對一的個人關係。時至今日,基督教五百年來,天主教一千多年來,都是會的模式,脫不掉會的模式。在別的宗教裏都沒有這種模式,回教沒有,猶太教沒有,佛教、道教更沒有,惟獨天主教和基督教是會的模式。那現在我們需要回到起初,把個人關係的網路重新建立起來。

主耶穌頭一次講召會,是在馬太十六章十八節:「我還告訴你,你是彼得,我要把我的召會建造在這磐石上,陰間的門不能勝過她。」這是啟示的一面。到了十八章,就是實行的一面。十八章裏主要的活動,都是講兩三個人:兩三個人禱告、聚集(1920);兩三個人照顧那些得救被絆跌的人(1516);兩三個人去牧養那些被絆跌的人;兩三個人去處理那些需要處理的事。所以,無論是禱告小組、牧養小組,甚至是事奉小組,都是講兩三個人。所有的活動,無論是禱告,無論是牧養,無論是事奉,都是在這兩三個人的關係裏,乃是到最後有難處了,才去告訴召會(1617)。換言之,這兩三個人不是召會,但是召會生活的實行,乃是在這兩三個人的關係裏。

以前因為李弟兄講兩三個人不是召會,所以我們一講到「兩三個人」就很看不起;我們說兩三個人不是召會,我們需要召會。久而久之,我們就把「兩三個人」切掉了,把兩三個人的個人關係切掉了,把兩三個人的召會生活實行切掉了。當然,我們不能否定召會,召會是有長老、會所、聚會的一面,但在馬太十八章主要的活動都是講兩三個人,並沒有題召會有什麼活動。現在我們幾乎把這「兩三個人」切掉了,所以召會生活幾乎只剩下長老、會所、聚會了。但是你回到馬太十八章,召會生活主要的活動是在兩三個人的關係裏,也就是一對一的個人關係。

藉用新媒體 在新的空間裏建立活力關係

一百年以前,個人關係的建立,乃是藉着面對面。五十年以前,有了個人電腦之後,乃是藉由電子郵件來建立。現在則是通過手機,特別是年輕的一代,彼此的交往、溝通都是經由手機;連總統、議員現在都是用短信、推文來辦國家大事。可見在科技的應用上,我們遠遠沒有趕上時代。所以,就召會來說乃是落後了,就個人來說乃是老化了。老化的人就不太習慣新的媒體,也不懂怎樣使用新的媒體。但無論我們對新的媒體,習慣也罷,不習慣也罷,我們都要儘量趕上;因為整個新世代的溝通方式都變了,都是以手機的方式了。老的觀念趕不上時代,現在我們要趕上時代,就要有新的觀念。換言之,我們要建立個人的關係,最主要就是堅定持續個人的牧養,也就是要學習在新的媒體裏來牧養。你怎麼把這個召會生活在新的媒體、新的空間裏面建立起來,這是一個挑戰。大家都要學,不會也要學!至少大家要有這個看見,並且往這個方向去學習。這就是第一,學習運用新的媒體,建立一對一的個人關係。

家中訓練 成全新人

 第二,就是照顧新人,作家中訓練。你沒有新人,怎麼作家中訓練?家中訓練就是運用第一點的新媒體和新方式,來成全新人。以前我們造就新人、成全新人,就是作初信造就聚會、同工講道聚會等。這是有用的,不是沒有用,但是這種初信造就聚會的用處是有限的。家中訓練就是在第一點的關係裏,用第一點的新媒體、新空間來成全新人。已過新加坡的見證,工商界人士的見證都證明,家中訓練是成全新人最好的路。我們需要更多這方面的見證。

增排 增區 生召會

第三,就是增排增區。許多召會老早就應該增排增區了,應該多鼓勵增排增區。增排增區就是要鼓勵人人盡功用。但因著同工不講,弟兄姊妹也不敢,還有負責弟兄也不肯,所以增排增區並不多。之所以不講、不敢、不肯,最主要的就是怕服事者不夠,怕盡功用的人不夠。我們要多造輿論、多作見證、多成全,鼓勵增排增區,鼓勵人人盡功用。不要什麼都自己都抓在手中。增排增區,乃是鼓勵人盡功用很好的路。(余潔麟)-待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