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當家的靈 接受託付
在召會中要有絕對為主、為召會生活的心志,有當家的靈,接受託付。使恩賜如火挑旺起來,功用更得顯出,以成全眾聖徒,為着建立基督的身體。這是天天要在主前接受託付,活在主今天的行動中。(「姊妹聚會信息記錄」7004,第二篇)
有時人雖然軟弱些
但若差派他分家 他就起來了
分家實在有好處,有時人雖然軟弱些,但若差派他分家,他就起來了。當然,從另一面說,我們也得承認我們這個分家的小聚會,靈並不太高,品也不彀高。然而,好比家中的孩子纔上幼稚園,我們不能要求他有中學生或大學生的水準,甚至像個博士;那是不可能的。我們總要根據孩子的程度,教育、成全他們,從這裏纔能達到完成的地步。
要用分家帶人 托住人
我們得先把人托住,纔能有後面的故事。我們的工作必須是綜合性的。史百克弟兄喫虧的地方,就是他僅僅注意屬靈的事,因此沒有後代;我們應當受警戒。我們頭七年在臺灣的作法是綜合性的,那是對的。然而,我們之後受了一點影響,偏重屬靈的追求。雖然追求屬靈並沒有錯,但我們過於偏重,就失去了一些原有的祝福。所以,我們必須沒有偏重,必須是綜合性的;我們要真理,要生命,要召會生活,要熱心傳福音,要用分家帶人、托住人。我們得先把人托住,纔能有後面的故事。
基督要多 人要多 生命要多
要熱心傳福音 把家打開
我們眾人,包括我自己在內,都要醒悟過來。我們的工作需要檢討,改變方針,不能再這樣下去。我們需要有一個新的起頭,基督要多,人要多,生命要多,要熱心傳福音,把家打開。你們都要接受我愛心的勸勉,改變你們已往的作風。為甚麼一直沒有收成,還要繼續這樣作?難道我們是如此的愚笨麼?我們要好好在主面前尋求,並在作法上改進。
人數是工作的基礎
你們在各處服事主的工作,必須看見,人才是我們的資產。我們的人數,若是五年前那麼多,五年後還是那麼多,工作如何能發展?如何能產生人?所以,我們必須在這裏學習實際的功課。僅僅會帶人讀經是不行的,我們非注意人數不可。我們不注意人數,就會沒有基礎,這是很清楚的。五旬節的時候,主的確藉着彼得,一天帶進了三千人,一天又帶進五千人,立即就有八千人在那裏,就能作事了。我們不能到一個地方,只帶人查經,只帶人屬靈,只弄個小團體就滿足了。我們必須看見召會歷史上一些屬靈大漢的失敗,就是在於只注意講屬靈,而將其他的統統捨棄,末了就沒有後代;我們不能走那樣的路。
我們工作的後代在於人數
多年前,我不懂為甚麼史弟兄那麼高的一個職事,結果卻幾乎歸於無有。現在我清楚了,因為他不要會所,不要分家,甚至連召會也不要。好比一個人沒有顧到身體的健康,只想得博士學位,結果甚麼益處也沒有。到末了,或許博士學位得到了,人的生命卻也結束了。那位拉三輪車的弟兄,他沒有得到甚麼博士學位,但是他身體健康,養出三個孩子,個個都有成就,那就是他有了後代。現在我們要來看,到底我們這個工作的後代在那裏?要知道,我們的後代就在於我們的人數。我們首要的是維持人數,有了人數,無論怎麼作都可以。人數就是我們的資本,有了資本纔能作事。
我們所講的道 若是不能實行
就不要講 也不要作了
我們所講的道,若是不能實行,就不要講,也不要作了。我們常常是費了自己的工夫,也誤了人家的事情。千萬不要再重蹈覆轍。我們必須放棄已過的作法,好好研究如何能把「生意」作好,如何能「發財」。
一塊土地既不能生長 也沒有收成
為甚麼還要繼續播種呢
守舊固然有其原因,但若沒有果效,為甚麼要繼續這樣守舊?這裏既然挖不到水,為甚麼還要在這裏挖?難道不可以換個地方,換個方法,看看井能不能湧出水來?又好比種田,這塊土地既不能生長,也沒有收成,為甚麼還要繼續播種呢?我們需要換個地方,再不然,也要把土鬆一鬆,翻一翻,總不要再停留在老舊、沒有果效的作法上。(「劃時代的帶領—主恢復的前景與生機事奉的建立」3081第二篇 根據歷史研討今後工作方向(二))